安全行为分析

一、人的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从生理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而社会属性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

(一)生理学意义的行为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 J. Leavitt)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

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从因果关系分析,外部刺激同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如同样是听到危险信号,有的积极寻找原因、排除险情、临危不惧,有的会逃离现场。

第二,相同的安全行为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刺激,如有的是领导重视安全工作,有的是有安全意识,有的可能是迫于监察部门监督,有的可能是受教训于重大事故。

根据上述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可知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在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差错;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差错;行为差错等方面。

  1. 感知差错
  2. 判断、决策差错
  3. 行为差错

(二)社会学意义的行为模式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分析,人的行为遵循的行为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

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2.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 某种行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动机的影响
  4. 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二、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生理等。在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中,个性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影响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

  •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情绪等。
  • 个性倾向性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即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程度,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一)个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 性格与安全
  2. 气质与安全:胆汁质(兴奋)、多血质(灵活)、黏液质(沉稳)、抑郁质(抑郁)
  3. 能力与安全
  4. 情绪与安全

(二)个性倾向性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 需要与安全

形成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求足之感)。需要就是这两种状态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说明举例激励措施
生理需要生存直接相关的需要摄食、喝水、睡眠、求偶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主要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方面的要求
安全需要对结构、秩序和可预见性及人身安全等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身体健康有保障、生活条件安全稳定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健康安全,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受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解决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等问题
归属与爱随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实质性满足,个人以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作为其主要内驱力人际交往、友谊、为群体和社会所接受和承认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
尊严需要既包括社会对自己能力、成就等的承认,又包括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优秀员工光荣榜
自我实现指人的潜力、才能和天赋的持续实现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设计工作时运用复杂情况的适应策略,给有特长的人委派特别任务,在设计工作和执行计划时为下级留有余地
  1. 动机与安全

动机是为了满足个体需要和欲望,达到一定目标而调节个体行为的一种力量。它主要表现在激励个体去活动的心理方面。动机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引起个体的相关行为(引起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根据原动力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

  • 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的行动来自个体本身的自我激发,而不是通过外力的诱发。这种自我激发的源泉在于行动所能引起的兴趣和所能带来的满足感。正是在这种兴趣与满足感的驱使下,行为主体才会主动地作出某些不需外力推动的行为,并且一直贯彻下去。
  • 外在动机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由外力引起的。许多心理学家特别强调外在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实际上,任何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背后都隐藏着外在动机的作用。

动机的功能:

  1. 激活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
  3. 强化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节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三、与行为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如果调整不当,往往是诱导事故的重要因素。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如下:

特征举例
省能心理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1)1986年2月某钢铁厂在维修高炉时,发现蒸汽管道上结着一个巨大的冰块,重约0.4t,妨碍管道的维修。工人企图用撬棍撬掉冰块,但未撬动,如采取其他措施则费时、费力,于是在省能心理支配下,在悬冻的冰块下面进行维修。由于振动和散热影响,冰块突然落下打在工人身上,发生人身事故。
2)一运输工在运输中已发现轨道内一松动铁桩碰了他的车子,但他懒于处理,只向别人交代了一下,在他第二次运输作业中因此桩造成翻车事故,恰好伤害了自己。
侥幸心理自以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结果真的发生某滑石矿运输工人不懂爆破知识,为了紧急出矿,抱有侥幸心理冒险进行爆破作业,结果发生事故,当场被炸死。
逆反心理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1985年,某厂一工人处于好奇和无知,用火柴点燃乙炔发生器浮筒上的出气口,试试能否点火,结果发生爆炸,自身死亡。
凑兴心理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易导致不理智行为汽车司机争开飞车,争相超车,以致酿成事故的为数不少;生产过程中开玩笑,导致事故。
好奇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内涵认识不足,于是将好奇心付诸行动,从而导致事故发生1)无证驾驶往往是此种心理使然。
2)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学习钻研专业技术,帮助他们学会经常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善于发现事故隐患,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骄傲好胜心理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或在特定情况下争强好胜1)一种类型是经常表现为骄傲好胜的性格特征,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满足于一知半解,有些是工作多年的老工人,自以为技术过硬而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持无所谓态度。
2)另一种类型是在特定情况、特定环境下的表现,争强好胜,打赌、不认输,这种类型多是青年工人。
群体心理群体领袖带头;人们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目标期望的,就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则产生消极效果。
1)许多情况下,违反规程的行为无人反对,或有人带头违反规程,这个群体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好。
2)利用群体心理,形成良好的规范,使少数人产生从众行为,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