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

《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生产经营单位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需经历以下阶段:

  • 一、准备工作
  • 二、危险源辨识
  • 三、安全风险评估
  •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五、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 七、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企业应成立工作机构,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制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相关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责任部门、工作进度、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等相关内容。

企业应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包括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辨识评估方法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要求等内容,使全体员工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尤其是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的能力,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危险源辨识

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勘查,全面查找企业存在的危险源,确定其存在的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

企业要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安全绩效奖惩等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一)信息收集与准备

在开展危险源辨识前,企业应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与准备,具体包括:

  1. 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和标准。
  2. 作业流程。
  3. 设备设施操作运行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4. 工业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说明书。
  5. 本单位及相关机构事故资料。

(二)划分危险源辨识单元

企业可以按照建构筑物、生产车间、工艺流程、作业活动等方式进行风险辨识单元的划分,也可以从地理区域、自然条件、作业环境、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作业任务等方面进行风险辨识,例如:

  1. 选址及周边环境。
  2. 建构筑物。
  3. 作业场所环境。
  4.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5.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6. 特种设备、电气设备、消防设备及其他设备设施。

(三)开展危险源辨识

企业主要从设备设施(能量载体)、场所环境(危险物质)、作业活动(高处作业带来的势能等)等维度,全面辨识存在的危险源,并分析危险源可能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途径和后果,建立危险源辨识清单。

对于危险源可能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类型,企业可以采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 的规定,将事故划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伤害等20类。

三、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安全风险大小和等级的过程。

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

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要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目前,企业普遍使用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开展安全风险等级评估。

(1)风险矩阵法

通过判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选择适用的定性或定量方法科学确定安全风险大小。

R = L x S

  • R:风险度,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
  •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S: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计算出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

LEC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员工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

D = L × E × C

  •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以现场作业条件(或类比作业条件)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规定标准给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风险值风险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
>320A1级/极其危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刻
160~320B2级/高度危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立即或近期整改
70~160C3级/显著危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
20~70D4级/轻度危险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20E5级/稍有危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持记录/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

企业应遵循”分类、分级、分专业”的方法,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和责任主体,制定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并落实领导层、管理层、员工层的安全风险管控职责。

安全风险管控的目的是消除或尽量降低风险,以保护员工远离不利的安全和健康影响。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应满足五个条件:

  1. 必须充分控制安全风险,尽可能消除对员工的不利影响。 
  2. 必须保护可能暴露在风险中的员工。
  3. 不得在工作场所中形成新的风险。
  4. 必须和员工商议,让员工参与。
  5. 确保风险管控措施可以执行。

安全风险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控制:

源头控制替换或降低危险物质的量,改进维护方式,修复防护装置等。
在源头和员工之间的控制加强对员工的监督,更有针对性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在员工处的控制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开展安全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等。

五、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在完成危险源辨识、安全风险评估和制定分级管控措施之后,应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应包括危险源位置、危险源名称、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安全风险等级、风险管控措施、管控责任主体等内容。

另外,企业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企业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

企业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 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完善事故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机制,对事故隐患的排查、记录、治理、通报各环节和资金保障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规范隐患排查治理闭环运行。
  2. 结合所属行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以及本单位制定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编制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事故隐患排查清单,明确排查内容、排查周期、责任部门及人员,作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事故隐患排查依据。
  3. 按照事故隐患排查清单,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并对排查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登记。
  4. 及时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对一般事故隐患立即或短时间内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对重大事故隐患应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治理,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加强监测监控,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防止事故发生。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对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中发现的,需要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重大事故隐患,企业完成治理并评估后,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5.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包括排查时间、事故隐患内容、整改措施及整改结果等信息。
  6.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其中,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七、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

双重预防机制从企业存在的危险源出发,通过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使危险源得到有效管控,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一旦管控措施失效,通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并整改管控措施的缺陷,使安全风险重回可接受程度。因此,双重预防机制是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两道屏障,两道屏障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企业在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创建后,应当依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制度,切实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位。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