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18,重大危险源定义: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流程:

一、单元划分

临界值: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所规定的最小数量。

单元: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设施或场所,分为生产单元和储存单元。

生产单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装置及设施,当装置及设施之间有切断阀时,以切断阀作为分隔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

储存单元:用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储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储罐区以罐区防火堤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仓库以独立库房(独立建筑物)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

  1. 一般把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称为单元,并以此来划分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功能特点,如原料供应区、反应区、产品蒸馏区、吸收或洗涤区、成品或半成品储存区、运输装卸区、催化剂处理区、副产品处理区、废液处理区、配管桥区等。
  2. 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
  3. 在一个共同堤坝内的全部储罐也可划分为一个单元。
  4. 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例外。

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辨识依据:危险化学品应依据其危险特性及其数量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生产单元、储存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生产单元、储存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时,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q,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Q,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

S=q/Q≥1

②生产单元、储存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S=q1/Q1+q2/Q2+……+qn/Qn≥1

其中:

  • S——辨识指标
  •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按设计最大量)(t)
  • Q1,Q2…Qn——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t)

【注】危险化学品储罐以及其他容器、设备或仓储区的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按设计最大量确定。

对于危险化学品混合物:

  1. 如果混合物与其纯物质属于相同危险类别,则视混合物为纯物质,按混合物整体进行计算。
  2. 如果混合物与其纯物质不属于相同危险类别,则应按新危险类别考虑其临界量。

三、重大危险源的分级

(一)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与其相对应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其中:

  • R——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
  • α——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 β1,β2…βn——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1)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6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重大危险源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其中一级为最高级别。

重大危险源级别R值
一级R≥100
二级100>R≥50
三级50>R≥10
四级R<10

(2)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 500m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按照规定设定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校正系数α
100人及以上2
50-99人1.5
30-49人1.2
1-29人1
00.5

(3)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在表3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其β值按表3确定;未在表3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其β值按表4确定。

表3      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取值表

毒性气体名称β校正系数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环氧乙烷2
氯化氢、溴甲烷3
4
硫化氢、氟化氢5
二氧化氮、氰化氢10
碳酰氯、磷化氢、异氰酸甲酯20

(二)其他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及分级方法

(1)事故严重度评价

①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②概率求和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2)危险性抵消因子

大量事故统计表明,工艺设备故障、人的误操作和生产安全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因而对工艺设备危险进行有效监控,提高操作人员基本素质,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能大大抑制事故的发生。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